1.1 名称解释 1.1.1 中文名称 词语:苹果 拼音:píngguǒ 解释:a.蔷薇科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花白微红,果实圆形,味甜,是普通的水果。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b.这种植物的果实。 1.1.2 苹果的植物学分类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AE 目:蔷薇目 Rosales 科:蔷薇科 Rosaceae 亚科:苹果亚科 Maloideae Weber 属:苹果属 Malus 组:真正苹果组 Sect.Malus 系:苹果系 Ser.Pumilae 种:苹果 Malus pumila Mill. 苹果是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植物的果实,该属约25种,苹果树是栽培最广泛的果树。苹果是梨果的一种,由子房和子房外围的组织发育而成。苹果树多为异花授粉,有2~4%的花座果较为理想。虽然成熟苹果的大小、形状、颜色和酸度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通常圆形,直径50~100毫米(2~4吋),带红色或黄色。 苹果品种数以千计,分为酒用品种、烹调品种、尾食品种3大类。3类品种的颜色、大小、香味、光滑度(可能还有脆性、风味)等特点均有差别。不少品种含糖较高,中等酸度,丹宁含量很低。苹果除生食外,烹食方法也很多,常用作点心馅,苹果馅烤饼可能是最早的美国式甜尾食。炸苹果常与香肠、猪排等菜肴同食,尤其在欧洲是如此。 1.2 苹果的栽培历史 1.2.1 世界苹果栽培历史 苹果原产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细亚乃至中国新疆。欧洲在纪元前三百年,M.P. Cato已记载了苹果的品种。其后,罗马人开始栽培,并有嫁接繁殖。十八世纪J.B. 蒙氏及T.A已利用自然杂交进行实生苗选育,逐步推广栽培。当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移民把苹果传入美洲,在美洲又培育了不少新品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从欧美引入苹果,乃传入亚洲。此后,澳洲、非洲也都相继引入苹果。近百年来,世界五大洲先后有了苹果栽培。 最早期的欧洲人已食用苹果,并对之进行了改良和选育,一些品种早见于2000多年前,在向美洲殖民前,欧洲已知品种达数百个。以后随著移民浪潮涌遍北美,实生苗苹果品种也到处传播,变成当地传奇人物的巡回使者,在苹果的传播中起了主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查浦曼(John Chapman,绰号「苹果佬」〔Johnny Appleseed〕),他在俄亥俄及印第安纳广泛种植苹果。印第安人和设陷阱捕兽者可能也传播了苹果。 1.2.2 中国栽培史 1.2.2.1 柰的栽培历史 柰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公元前125-前118)中:“梈柰厚朴”。其中“柰”多数学者认为就是后来的绵苹果,即中国苹果的古称。据《西京杂记》(公元3-4世纪间)记载:当时“上林苑”中的各种果树,都是“初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各献(的)名果异树……”其中有“柰三:白柰、紫柰、绿柰”。柰既然以名果贡献,则在原产地的栽培就必然更早了。公元3世纪20年代,曹植有《请白柰表》和《谢赐柰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述当时内地已大面积生产的几种果树,但并没有提及柰。总之,根据汉代以来柰的名称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绵苹果也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 1.2.2.2 西洋苹果栽培历史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 1、早期苹果引进概述 早期引种苹果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 L. 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2、20世纪前半期苹果引种及生产概况 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1909年旅顺最大一处苹果园(后改为旅顺农场)中有国光96株、倭锦550株。日俄战争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归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再从日本引进一些主栽品种,1910年引入红魁、祝光、旭和国光等;1914-1921年间又引入玉霰等3个品种。 3、苹果生产恢复时期 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苹果业的兴起 从l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l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 1.2.3 世界苹果栽培现状 世界苹果年产量约为3200万公吨。在欧洲,很大部分苹果用制苹果酒和白兰地。用制苹果酒的苹果占世界产量的1/4。美国、中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是最大的生产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阿根廷、智利、南非和美国是最大的输出国。目前世界生产苹果的国家有80多个,年产量超过或接近100万吨的主产国有12个,按产量排,依次为中国(46%)、美国(9%)、土耳其(6%)、意大利(5%)、法国(5%)、波兰(5%)、德国(3%)俄罗斯(3%)等。不包括中国,元帅系和金冠是世界两大主栽品种,若包括中国在内,富士则成为世界第一大栽培品种。目前,美国、意大利、法国、智利、南非等新发展的果园中红富士占50%以上,中国富士栽培面积占苹果总面积的49.6%。 各国主栽品种: 日本:富士系、津轻系、王林、乔纳金、陆奥、珊夏等; 美国:乔纳金、恩派、红富士、新红星、嘎拉、布瑞本; 澳大利亚:粉红佳人、澳洲青苹、姆瑞宝石等; 新西兰:嘎拉、太平洋玫瑰、布瑞本、华丽; 韩国:甘红、红露、曙光、秋光、华红 1.2.4 中国苹果栽培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苹果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2005年栽培面积为189万公顷,产量达到2400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量的 2/5和1/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单位面积产量由1995年的4.7吨/公顷提高到了近年平均的12吨/公顷。 经过近10年的区域化布局调整,苹果面积占全国果园总面积的比重由1996年的34.9%下降到2005年的18.8%,但苹果产量持续增长,2005年占全国果品产量的27.2%。环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势产区,栽培面积分别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40%、39%,产量分别占45%、35%;红富士等优良品种的栽培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出口苹果和苹果浓缩汁的比例占90%以上。 苹果贮藏保鲜能力由上世纪70年代全国不足10万吨发展到目前超过500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25%左右,鲜食苹果产后商品化加工水平逐渐提高,一批苹果生产、销售、加工龙头企业已形成。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国。目前全国加工能力10吨/小时以上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型公司超过35家;鲜苹果加工量由1996年苹果产量的5%增加到20%以上;生产能力由80 年代中期不足千吨猛增至现在的近100万吨。 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品种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约束日益加剧;产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产前与产中及产后脱节等等,因此,苹果产业还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3-2008中国各地苹果产量分区统计(吨)
2009年山东省苹果产量771.05万吨 2009年省甘肃省苹果产量185万吨 中国苹果品种统计
1.3.1 生长习性 苹果是落叶乔木,有较强的极性,通常生长旺盛,树冠高大,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左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光滑。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伞房花序,花瓣白色,含苞时带粉红色,雄蕊20枚,花柱5枚。果实为仁果,颜色及大小因品种而异。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为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繁殖栽培用嫁接繁殖。砧木有乔化砧和矮化砧。常用乔化砧有:楸子、西府海棠、山荆子,矮化砧主要引进英国品种。采用宽行密植,行向南北。偏南部地区秋冬土壤封冻前栽植,偏北部地区春季解冻时栽植。苹果自花结实力差,栽植时必须配置授粉树。 苹果树栽后2~3年开始结果,经济寿命在一般管理条件下为15~50年,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的只有20~30年。由于顶端优势和芽的异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苹果通常具有较强的干性和明显的层性。因品种间的萌芽力和成枝力有差异,其层性的明显程度也不同。 1.3.2 枝芽特性 苹果的芽按性质分为叶芽、花芽两种。叶芽呈三角形,尖长而弯曲,展叶后长成枝,叫做新梢或营养枝。 枝条按生长状况可分为:徒长枝、普通枝、纤细枝、叶丛枝: 苹果的花芽为混合芽。混合芽萌发的结果枝一般分为: 短果枝:长度5厘米以下,顶芽为花芽。 中果枝:长度为5~15厘米,节间较短,枝条较粗壮,顶芽为花芽。 长果枝:长度在15厘米以上的果枝,顶芽为花芽。长果枝与发育枝不易区分,可根据顶芽的饱满程度来判断。 腋花芽枝,在当年生枝的叶腋处形成的芽,第二年能开花结果的叫腋花芽。 苹果的花芽分化,多数品种都是从6月上旬开始至入冬前完成,整个过程分为生理分化、形态分化和性细胞成熟三个时期。花芽为混合芽,花序为伞房状聚伞花序。每个花序开花5~8朵,多为5朵,中心花先开,边花后开,以中心花的质量最好,坐果稳,结果大,疏花疏果时应留中心花和中心果,多疏边花和边花果。花芽先发叶后开花,并从果台上抽生副梢,果台副梢抽生的多少、长短随品种和结果母枝的营养条件而异。 1.3.3 开花与座果 苹果开花期因各地气候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在4~5月份,每花芽有花3~7朵,且中心花先开。苹果是异花授粉植物,大部分品种自花不能结实。各类结果枝的比例因树龄、品种不同而有变化。通常是幼树的长果枝和中果枝较多,随着树龄的增大,短果枝比例迅速上升,及至盛果期,一般可达70%以上,衰老期几乎完全是短果枝。从品种上看,金帅等品种的长果枝与中果枝较多,新红星、红富士等品种的短果枝比例大,辽伏等品种容易形成腋花芽。 苹果的正常果实,每果有5个心室,每心室有种子2粒。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分泌激素刺激果肉生长,所以授粉受精良好、种子充实饱满的,果形端正,果肉丰腴;反之,种子发育不良或无种子的一方,果肉凹陷瘦削而成畸形果,因此一定要配置授粉树和改善授粉。 1.3.4 果实发育与品质的形成 苹果的果实是由子房和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其中子房发育成果心,花托发育成果肉,胚发育成种子。果实的体积膨大,前期靠细胞迅速分裂的细胞数目的增多,后期靠细胞体积的膨大。果实体积的膨大,中期到成熟之前较快,初期和末期较慢,果实重量以成熟前一个月增长最快。果实发育期的长短,一般早熟品种为65~87天,中熟品种为90~133天,晚熟品种为137~168天。果实色泽是商品的重要指标。苹果着色的好和差与糖分的积累、矿质元素的协调、环境条件和激素种类、含量等关系很大。后期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减少果皮的中的叶绿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日光照射度,做好排水,降低空气湿度,喷施萘乙酸和2.4-D等激素,都可促进苹果上色。苹果从花蕾出现到果实采收,一般有四次落花落果。第一次在终花期,花梗随花谢而一起脱落,通常称为落花。第二次在落花后一周左右,子房略见增大,可持续5~20天,称为前期落果。第三次在第二次落果后的7~14天,果实已达到拇指指甲大,对产量影响较大,称为生理落果,云南一般发生在5月份,北方的物候期比云南晚,发生在6月份,故称“6月落果”。第四次在果实采收前,落下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故称采前落果。第一、第二次落花落果,主要是营养不足和授粉受精不良引起。第三次落果,除果实之间争夺养分、胚内生长素缺乏外,是梢果争夺养分激烈所致。因叶片的渗透压大于幼果,争夺养分的力量比幼果强,所以除枝时做好摘心、剪梢等抑制新梢生长外,还应及时追施谢花花肥,补充养分。 果实色泽发育 苹果果皮色泽分为底色和表色两种。果皮底色在果实未成熟时一般表现为深绿色,果实成熟时将出现三种情况: ①绿色消退,乃至完全消失,底色为黄色; ②绿色不完全消退,产生黄绿或绿黄底色; ③绿色完全不消退,仍为深绿色。果皮表色在果实成熟后,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红色、绿色和黄色等三种类型。 决定果实色泽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以及黄酮素等。花青素是极不稳定的水溶性色素,主要存在于细胞液或细胞质内。在pH低时呈红色,中性时呈淡紫色,碱性时呈蓝色。与不同金属离子结合时,也会呈现各种颜色,因而果实可表现为各种复杂的色彩。 影晌花青素形成的因素 除品种的遗传性外,果实中的糖含量是影响苹果花青素形成的主要因素。花青素是戊糖呼吸旺盛时形成的色素原;另外花青素还常与糖结合,形成花青素苷存在于果实中。因此,花青素的发育与糖含量密切相关。任何影响糖合成和积累的因素均影响花青素的发育。较高的树体营养水平、合理负荷、适宜的磷钾肥与氮肥比例、适当控水均有利于果实的红色发育。 温度对着色的影响也与糖分的积累有关。中晚熟苹果品种夜温在20℃以上时,不利于着色。 果肉硬度也是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果肉硬度不仅影响到鲜食时的口感味觉,也与果实的贮藏加工性状相关。苹果果肉的硬度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含量、细胞壁中胶层内果胶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果肉细胞的膨压等密切相关。 1.3.5 对外界气候条件的要求 (1) 气温 苹果树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一般认为年平均温度在7.5~14℃的地区,都可以栽培苹果。苹果自然休眠期较长。如冬季温度高,不能满足冬季休眠期所需低温时,春季发芽不齐。从世界栽培苹果最多地区来看,冬季最冷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平均气温在-10~10℃之间,才能满足苹果对低温的要求。中国各苹果主要产区的一月份平均气温都在此限度内。生长期(4~10月)平均气温在12~18℃,夏季(6~8月)平均气温在18~24℃,最适合苹果的生长。夏季温度过高,平均温度在26℃以上,苹果花芽分化不良。热量不足,花芽分化也不好,果小而酸,色泽差,不耐贮藏。秋季温度,白天高夜间低时,果实含糖分高,着色好,果皮厚,果粉多,耐贮藏。 (2) 降水量 苹果在生长期每亩地需降水量约为180毫米。一般自然降水量,实际能利用到果树吸收的约为1/3,这样生长期降水量能有540毫米,已足够用。在4~9月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的地区则需要灌水,中国北方降水量分布不均,70~80%集中在7~8月间,春季则水量不足。在内陆降水量少的地区,水量不足,因此在建园选地时,必须考虑到灌溉条件和保墒措施,同时也要注意雨季排水措施。 (3) 日照 苹果是喜光树种,光照充足,始能生长正常。据山东农大测定,泰安地区金冠、新红星,光照补偿点为600~800米烛光,饱和点在3500~4500米烛光。在此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也加强。日照不足,则引起一系列反应,如枝叶徒长、软弱、抗病虫力差,花芽分化少,营养贮存少,开花座果率低,根系生长也受影响,果实含糖量低,上色也不好。 (4) 土壤 土壤对苹果的生长、产量、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主要因素是土层、土壤通气、土质。总之,苹果需要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含丰富有机质,微酸性到微碱。 (5) 风 大风常给苹果的生长发育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如造成树冠偏斜,影响开花,授粉,破坏叶器官,以及落果等,所以在风大地区建立苹果园,必须营造放风林。 1.4 挑选贮藏 1.4.1 苹果挑选方法: 苹果有:红富士,嘎啦,红将军,乔纳金,红星,秦冠,黄元帅,黄香蕉等品种。 红富士: ①看苹果柄是否有同心圆,由于日照充分,比较甜 ②看苹果身上是否有条纹,越多的越好 ③苹果是越红,越艳的好。 秦冠苹果: ①挑大小匀称的(最好是中等大的) ②用手按下苹果,按的动的就是甜的,按不动的就是酸的 ③颜色要均匀 黄元帅苹果: ①挑颜色发黄的,麻点越多越好 ②用手掂量,轻的比较绵,重的比较脆 黄香蕉苹果: ①麻点越多越好 ②颜色是青的,略微泛黄的好 1.4.2 家庭苹果储藏 家庭中常见的容器有缸、罐、坛、纸箱、木箱,这些容器都可用来贮藏苹果。所用的缸、罐、坛必须洗净擦干,并用白酒涂擦缸、罐、坛的内壁,也可在其中放半瓶白酒(用量可根据贮量的多少而定),瓶口敞开。苹果采收后先放在阴凉处摊放几天,然后分层放在缸、罐或坛内。装好后再喷洒上白酒,根据贮量不同可喷洒50—150克不等,用棉絮盖其上再蒙上一层塑料布封口,防止酒气散发,吃苹果时随取随盖,一般可贮藏半年以上。 二、中国苹果生产概况 2.1 陕西苹果产业概述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公认的苹果生产最佳适宜区,也是中国农业部确定的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的重点建设地区。2003年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对“陕西苹果”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5年“陕西苹果”加入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欧瑞金),成为国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经过多年发展,陕西已成为中国苹果产业大省。 陕西苹果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海拔800—1400米,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年降雨量560—750mm,气温日较差11.8—16.6℃,是苹果生产主要气象指标的最佳适宜区。这里的土壤为垆土,土层厚度达80—200米。这一区域没有工业污染,生产绿色苹果和有机苹果的环境和地域条件十分优越。 陕西栽培苹果历史悠久。从1928年开始种植现在的“大苹果”,直到上世纪70年代起,陕西在渭北黄土高原规模化栽植。经过20多年的发展,苹果已成为陕西最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在中国乃至世界苹果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底全省苹果面积达到462千公顷,产量650万吨,占中国产量的 24%和世界总产量的11%,成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苹果生产基地。陕西苹果浓缩汁年加工能力63万吨,2006年实际生产55万吨,出口32万吨,占中国出口量的47.4%和世界贸易量的1/3,已在国际苹果浓缩汁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科学规划,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苹果向黄土高原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一批水果生产专业乡和专业县。全省早、中、晚熟苹果比例逐步调整到5:15:80,苹果良种化率达到90%。全省建立了以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为主体的果树苗木繁育体系,新品种引进选育推广步伐加快。 (3)技术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2001年,陕西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广苹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近年来优果率每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优果率达到68%,优果率由原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到高于全国近30个百分点。果园病虫害防治和果园机械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发展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建设认证中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200千公顷,建设认证符合欧盟、东盟、北美等市场标准的出口果园、有机果园23千公顷,发展“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和有机果园,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苹果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陕西苹果色泽艳丽、蜡质层厚、风味浓郁、耐贮运、优质安全营养的独特品质。 (5)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推进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海升、恒兴、通达、华圣、富安、延安果业集团、咸阳果业集团、白水宏达、九州果业、白水三联果业等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果品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世界一流的生产加工设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是雀巢、亨氏、纯品、玛斯、可口可乐、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知名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使陕西成为世界重要的果汁加工基地和鲜果出口基地。 (6)果品出口创汇持续增长。随着陕西果业的对外开放,东盟、欧盟、阿盟、北美等国际市场不断扩大,陕西苹果及浓缩果汁已销往78国家和地区,以苹果浓缩果汁为主的果品出口量连年攀升,创汇额2004年突破1亿美元,2005年突破2亿美元,2006年突破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出口创汇达3.2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7)果农收入逐步增长。2006年全省果业增加值达到84.2亿元,苹果基地县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元,果农收入的3/4来自苹果。果业已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果区公益事业也迅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综合指数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全省以苹果为主的千万亩果园占同期有林面积的12%,覆盖国土面积3.4个百分点,为山川秀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1.1 陕西苹果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陕西苹果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点发展阶段,具备了建设国际化产业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2.1.1.1 面临的挑战 (1)果业生产标准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果业标准化生产虽在全省推广,但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果园管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有机果品基地建设和认证需要加快。渭北苹果产区具有生产有机果品的环境和优势,但基地建设和认证的步伐需要加快。 (3)加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需要增强。从目前市场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受制和原料供应短缺问题给陕西果品加工业综合竞争力带来双重压力,必须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4)果农组织化程度急需提高。龙头企业和果农仍然是买卖关系,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还未有效解决。 2.1.1.2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国家从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这将极大地调动广大果农发展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组和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进一步向优势特色产业聚集,有利于陕西调整经济结构,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提升果业质量和效益。 国家实施苹果优势产业带促进行动,对陕西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陕西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力度建设绿色果品基地和优势特色产业,为现代果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2)生产成本优势明显。苹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陕西农村劳动力富裕,苹果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美国、日本、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等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的水平,约为国际平均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生产成本优势保证了利润空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陕西苹果出口价格一般在每吨600美元左右,约为新西兰、美国和法国等国家的80%。加工原料价格低,陕西以苹果浓缩汁为主的加工品也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 (3)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巨大。从世界苹果消费量看,世界苹果人均年消费达到10公斤,经济发达国家苹果人均年消费量达到18.7公斤,预计2010年世界苹果总消费量高达6800万吨;世界苹果浓缩汁消费量在100万吨以上。从世界水果贸易量看,仅苹果及苹果浓缩汁每年贸易量就达800多万吨。而陕西2006年出口为36万吨,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从中国国内市场看,消费群体大、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苹果及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 (4)国际化企业正在崛起。近年来,陕西加大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2006年全省浓缩果汁出口32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47.4%和世界总贸易量的近1/3。今后,随着企业带动能力的增强,陕西苹果知名度、国际市场声誉和占有率将不断提高。 (5)质量有特色。在自然栽培条件下,陕西苹果色泽艳丽,主栽品种红富士、秦冠和嘎拉的着色指数分别为80%、85%和70%以上;蜡质层厚,主要体现为皮层厚,果面光洁无锈;风味浓郁,具有糖分高、果肉脆、香气浓、营养丰富等特点。陕西苹果耐贮运,主要是因为其果皮厚,果面蜡质多,果实致密,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 (6)科技创新实力雄厚。陕西拥有农业科研机构121个,农业科技人员2.98万人,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可为陕西苹果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为增强陕西苹果的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2.1.1.3 陕西苹果将成为不可替代的朝阳产业 陕西是苹果生产的天择之地。与世界其他主要苹果生产地区相比,陕西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世界最大的集中生产规模,造就了陕西苹果巨大的生产潜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陕西苹果产业将以科技领先、标准化生产领先、产业化向工业化发展领先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世界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国家级苹果科研基地、全国性苹果营销基地和加工基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带动全省果业做大做强。重点围绕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围绕普及”四项”关键技术和良好农业规范,全面提升技术培训、果业标准化和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实施苹果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陕西苹果的聚焦点和代表符号;围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果品物流发展和果业产业化步伐;围绕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果业对外合作交流、招商引资和果品外贸出口新突破;围绕增强果业创新和保障能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省水果面积达到1000千公顷,产量1200万吨,其中苹果530千公顷,产量800万吨。年鲜果出口含边贸100万吨、果汁出口40万吨,出口创汇10亿美元,果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建成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和加工基地,把陕西苹果产业做成国际化产业。 一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坚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继续深入推进果品结构调整。以“四项”关键技术和良好农业规范为重点,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培训提高果农素质,着力提高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2010末,全省苹果优质果率要达到80%以上。开展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果区环境综合治理,维护陕西苹果地域特征和质量特色。加强果品质量检测和信息追溯,建立果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加强渭北200千公顷绿色果品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建设经欧盟、北美等国际认证的有机、出口基地和加工专用苹果基地,达到欧盟、北美等国际高端市场的准入要求,批量生产出满足不同国际市场需求的果品。在渭北建设有机苹果生产基地,适应国内外市场对高档苹果的需求。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强资源整合,扩大企业规模;坚持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流通型果品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形成强势的市场主体,推进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引进国外资金、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苹果储藏、深加工等领域,促进产业发展。 四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名牌促销战略,开展对外宣传推介,提高陕西苹果国际市场知名度。在认真研究与分析国际市场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开拓计划和工作重点,指导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通过举办和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性水果推介或贸易活动,促进陕西苹果的外贸出口,进一步巩固东盟市场、开拓阿盟市场、扩大欧盟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使陕西苹果全方位走向国际市场。 五是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行“企业+协会”的发展模式,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各方共赢。大力发展果业合作组织,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陕西省苹果协会,扶持建设一批果农协会,参与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维护陕西苹果的国际市场形象和利益。 六是完善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国际交流与研讨,加强与苹果生产先进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推进技术创新与进步,促进陕西苹果产业升级,加快陕西苹果产业国际化进程。 2.2 山东苹果产业概述 2.2.1 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现有苹果园面积约500 万亩,总产量750 万吨,全省苹果平均单产1500公斤/亩。2007 年全省苹果产值约为225 亿元。 (2)品种结构:山东苹果早熟、中熟、晚熟品种的生产比重分别为4%、16%和80%。早熟品种主要有皇家嘎拉、珊夏、滕牧1号等,中熟品种主要有红将军、乔纳金、新红星、金帅等,晚熟品种主要有红富士、粉红佳人、小国光等。因地而异,品种结构有较大差异。 (3)果园树龄结构:树龄在8年生以下的果园占5.36%,9~15年生果园占51.78%,16~20年生果园占24.11%,大于20年生的果园占18.75%。10~15年生和15年生以上的果园比重过大,苹果园树龄老化问题相对比较突出。 (4)栽植密度和主要树形:山东苹果园多以乔砧密植为主,亩栽植密度为83~111株的占果园面积的45.54%,亩栽植密度为42~56株的占44.64%,亩栽植密度为33株以下的果园仅占9.82%。生产上树形以纺锤形、主枝分层形和小冠疏层形为主,三种树形的应用比重分别为53.57%、33.93%和16.07%。 (5)果园产量与产值:主产区成龄果园亩产量在2~4千公斤的占67.24%,4~5千公斤的果园占12.93%,2千公斤以下的只占11.21%,而亩产量超过5千公斤的也占到8.62%;果园亩收入0.5~1.0万元的占58.93%、1.1~1.5万元的占18.75%、1.51~2.0万元的占5.36%、超过2.0万元的占1.78%,亩收入低于0.5万元的占15.18%。 2.2.2 产业要素分析 1、果农质素情况:一是年龄结构,从业果农年龄分布在30~40岁、41~50 岁、51~60岁、61~70岁、71~80岁各年龄段的从业果农所占比例分别为9.82%、42.86%、33.04%、13.39%和0.89%。果农老龄化倾向十分明显;二是文化质素,从业果农文化程度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层次,其比例分别为11.61%、45.54%、38.39%和4.46%。初中以下所占比例较高,说明果农文化程度偏低。 2、果园基本情况:一是果园面积,苹果生产多以家庭种植、分户散经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种植规模≦2 亩的家庭占20.54%,2.1~5亩的占55.36%,5.1~10 亩的占14.29%,而种植规模>10 亩的只占9.82%。 3、果园管理:一是喷药,年喷药次数少于过6次的占5.36%,7~9次的占23.58%,10~12次的占32.12%,12次以上的占14.50%;二是土、肥、水的管理,主产区果园以清耕为主的占90.09%,实行果园生草和覆草的分别占4.50%和3.60%,果园间作和覆膜较少,各占0.9%;基肥投入,基肥用量少于1500公斤的占35.14%,1501~3000公斤的占47.42%,3001公斤以上的占14.43%。追肥,一般年果园追肥为1~2次的占58.33%,3次追肥的占28.70%;4次追肥的较少,仅占12.96%;化肥年施用量在300公斤以下的占47.83 %,301~600公斤的占40.22%,600公斤以上的占11.96%;灌溉次数为1次的占11.32%,2~3次的占23.58%,4~7次的占65.09%。灌水次数过多,造成水、肥浪费现象较重;三是修剪,以冬剪为主、夏剪为辅两次修剪的占60.71%, |
电话:15229292863|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丈八东路与丈八一路交口南670米路西绿地蓝海大厦11204室|工信部网站|西安大宗农产品交易所 ( 陕ICP备2022012804号-1 )
GMT+8, 2024-11-23 09:44 , Processed in 0.107177 second(s), 13 queries .